最近,你的微博、朋友圈有沒有被這樣一張圖刷屏:
“其實我覺得吧,壓力也沒那么大”
先是被幾個媒體類大號轉發
上圖依次為@數英網DIGITALING、@威鋒網、@廣告門、@ZEALER中國
緊接著就被網友玩壞了:
衍生到新媒體、IT、房地產、銀行等多個行業
甚至出現了相關文章:
好多微信公眾號開始用這張配圖:
最后在百度上搜索,量也是大到驚人
百度搜索結果達到148萬個,眼看要變成流行語的節奏!
看到這張圖這么火爆,心里不禁美滋滋,在這兒不要臉地說一句:這張圖的原版是我做的
然鵝,除了高興也有悔恨:早知道這么火,就給圖片打上水印了,感覺自己損失了幾個億!
好吧,不矯情了,下面說點正事。
(說正事兒專用分割線)
在目睹了這張圖由自得其樂、默默無聞變成眾樂樂、火爆刷屏之后,我有了幾點新感受,分享給你:
1、廣告流行是意料之外的事情,可遇不可求。
之前給某個電商客戶服務的時候,團隊搞過一個話題,花了近三百萬預算,動用微博、微信、直播網紅和短視頻大V去投放,結果發完一遍就過去了,并沒有太大聲量,也沒有達到預期的流行效果。
然而這張圖的流行非常意外。當時寫《一個加班六年的廣告人自白:加班這東西,一旦上癮,就別想戒掉》(點左側題目直接看),就是覺得文字太多會枯燥,想配個圖,于是從網上找素材PS到了一起,沒想到會這么火。
但流行總有一些共通的因素,我試圖從這件事中總結出我的思考,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2、首先是切入點,從內心洞察的角度講,每個人都有“脫離現狀,渴望自由”的訴求,而且不會隨時代變遷。
從最早期的文案《當你寫PPT的時候,阿拉斯加的鱈魚正躍出水面》,到后來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去年的“逃離北上廣”,以及這次的“其實我覺得吧,壓力也沒那么大”,每一次刷屏,不過是以一種新的話語方式控訴當下,本質上來講,我認為都是一樣的。
現代都市人生活壓力大,人們內心都有渴望自由的需求,但很少有人能做到。
在內心極度壓抑的情況下,人們需要找理想寄托,需要找發泄口,于是將這種愿望寄托在別人和上述流行事物上。
無論雞湯還是自嘲,都是一次心靈大保健,在深夜加班、工作繁重的時候,可以緩一口氣或者會心一笑,把肩上的壓力稍稍放下點。
這張圖碰巧,擊中了人們內心的這個點。
3、其次從傳播內容來講,這是一張圖,但我認為這算是段子的一種。
段子的精髓之一在于反差:打破人們的預設,做到出乎意料。
比如這張圖里的三個反差:
這位“大爺”的滿頭白發和年齡反差;
明明壓力大到衰老,卻還說“壓力沒這么大”的反差;
明明是一個搞笑圖,卻用央視采訪場景的反差;
這幾個反差因素的組合,才有了讓人捧腹、忍俊不禁的搞笑效果。
搞明白這一點后,我對段子還有了一些新的想法,之后會專門寫一篇重點來說,希望你持續關注。題目我都提前想好了:
《如何寫出段子一樣的文案,逗得女客戶合不攏腿》
4、內容生產方式:UGC。
注: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指用戶生產內容,是很多廣告活動希望達到的一種效果。屬于逼格詞匯,可收錄進自己的《裝逼辭典》。
調動受眾興趣,讓受眾自發生產內容傳播,這是成為流行的重要條件之一,找到受眾的G點,噢不,興趣點非常關鍵。
如前段時間的《我們是誰?》、《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在下次做活動的時候,你不妨嘗試設立一個內容,讓用戶自己來填充,可以是一個句式、一個提問,或者僅僅是個簡單漫畫,讓用戶來設計對白。
5、“酒香也怕巷子深”,傳播渠道很重要。
原先在自己公眾號發完那篇文后,只有一百多個閱讀量(心里很不美滋滋)。被數英網收錄后,沒想到會被推薦到首頁大圖的位置,這樣曝光數多了不止一個量級。
你要知道,廣告人都是一群神奇生物,在被客戶強迫追熱點蹂躪下,對熱點異常敏感。
緊接著,這張圖的好多版本被設計出來,才得以廣泛傳播出去。
6、最后,像個油膩的中年人一樣,談下心態吧。
這張圖火了之后,好多朋友問我是不是覺得很虧,能不能原創維權吧啦吧啦。說句實話,我每次看到這張圖只覺得開心,一點也沒什么負面情緒。
事物流行、火爆之后,很少有人去探索背后創造它的人,就像沒多少人知道“網易扎心樂評地鐵”是吳俊鵬操作的一樣。
圖:網易云音樂樂評列車操盤手-吳俊鵬
覺得雞蛋好吃,就盡管享受雞蛋的美味,誰會在乎是哪只雞下的呢?
所以,心態要擺正、平穩,引發流行的原創者不被熟知、被遺忘也不用過分糾結,太多流行的東西都是一瞬而過。
要么,曇花一現,知足常樂,能做到這么大曝光量已經很不錯了;要么,總結反思,去持續創造流行。
以上是我對自己創造了一次小范圍流行之后的思考,希望你能有所收獲。
(完)
大爺那張圖雖然是自嘲,不過希望你能體會到:
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壓力,
沒有一種工作是百分百滿意和容易的。
能承受得住就做,承受不住走就好了,
無需顧慮太多:
沒了你公司不會怎么樣,
你沒了這份工作,其實也不會怎么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