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報11月13日社論】11月11日,中國的網絡購物節“雙11”迎來第十個年頭,天貓當天總成交額達2135億元(人民幣,下同),遠超去年的1682億元,增長27%,而在十年前的2009年這個數據僅為5200萬元。英國媒體認為,目前“雙11”已超過西方傳統購物節“黑色星期五”,成為全球最大的購物狂歡節。
11月12日,山西太原,郵政工作人員正在分揀快遞。(圖片來源:中新社)
從籍籍無名的網絡促銷活動,到“全球最大購物節”,“雙11”綻放光芒的十年,也是中國消費釋放潛力的十年。它見證了中國作為一個“消費巨人”的成長與成熟,見證了中國市場對海外品牌的吸引與黏度,見證了中國購買力對世界經濟的引導與塑造。
“雙11”交易額從以千萬計,到以千億計,直觀地刻畫了中國消費的“量變”曲線和體量規模;而從十年前消費者搶購電熱水壺、電熱毯,到如今空氣凈化器、掃地機器人熱銷,再到旅游酒店產品、醫療美容產品的銷售數據不斷攀升,則可窺探中國消費的“質”的提升。
中國消費的數據與細節之變,暗合的恰是中國經濟格局之變。經歷了這些年的轉型與調整,中國經濟已經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轉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同拉動,消費連續四年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拉動力。今年前三季度,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9.3%,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78%。這為中國經濟應對復雜多變的全球經濟形勢加持了足夠的底氣和定力。
隨著中國人品質消費、高端消費需求的增加,電商平臺上的“全球購”交易愈發火爆。“雙11”期間,共有75個國家和地區的3900個品類、近1.9萬個海外品牌供“剁手族”選購。“雙11”第一個小時,進口加拿大甜蝦、澳洲牛排賣出超百萬件,向中國銷售商品最多的國家是日本、美國和韓國。海外品牌認為“這天(雙11)能賣出平時一個月的數量”,這正是越來越多國際品牌入駐中國電商平臺的動力,此次“雙11”近500家國際品牌首次入駐天貓。
而就在“雙11”前一天,中國首屆進博會閉幕,意向成交額累計578.3億美元。其中,參展的近180家美國企業展示了其最新科技成果,高通、惠而浦等美國企業都與中國企業簽訂了采購備忘,為美國商品更便利地抵達中國消費者鋪平道路。盡管中美經貿眼下面臨貿易戰的阻礙,但中國市場的“魔力”就在那里,誰也不愿意從這個“全球商場”抽身。
根據中國官方的最新數據,未來15年,中國進口商品和服務將分別超過30萬億美元和10萬億美元。“雙11”這場“商業的奧林匹克”,不過是以更加直觀的圖景和刺激的方式展示了中國的“進口潛力”。“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對各國品牌來說,在中國經濟的這片大海里,海闊憑魚躍,布局中國,就是布局未來;贏得中國消費者,就是贏得賺錢的機遇。
盡管“雙11”的消費者主要來自中國,但在互聯網社會,“世界是平的”——隨著中國電商平臺的“出海”和物流體系的海外布局,很多國家的消費者也參與到了“雙11”購物大狂歡里。“雙11”開場1小時,在全球速賣通AliExpress(面向海外買家的國際版淘寶)上完成的支付訂單超過162萬筆,覆蓋193個國家和地區。不少華僑華人、海外留學生也借機掃貨,滿足對“家鄉味道”的思念之情。
從海外品牌的參與度,到消費群體的覆蓋面,再到“雙11”本身的話題熱度,以及由此引申出來的中國購買力的全球影響力,可以說,“雙11”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是消費潛力遇上互聯網后碰撞出的“全球經濟能量”。
盡管“雙11”的數據是可喜的,中國消費的爆發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但是其中暴露出的問題,如消費不平衡也同樣存在。這次“雙11”的購買力集中在大城市和一些發達地區,二三線城市以及內地地區消費力的相對疲弱也是明顯的。再有,消費的增長和爆發并不能掩蓋中國經濟下行的壓力,這一點是中國高層已經清楚地說明了的。
因此,我們不能以中國消費的爆發來掩蓋中國經濟下行的壓力。相反,要研究如何把消費力轉化為生產力,推動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的轉型和發展,這在美中貿易戰加劇、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加劇的背景下更為重要。(完)
本文由太原流量計編輯整理!